四川省

更新时间:2024-10-31 18:36

四川省(Sichuan Province),简称“”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道教发源地,省会成都。位于中国西南部,与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青海甘肃陕西等7省(自治区、直辖市)接壤,总面积48.6万平方千米。截至2024年3月,四川省辖21个地级行政区,183个县(市、区),截至2023年末,四川省常住人口8368.0万人。四川境内汉语方言,主要包括官话方言、今四川省境内的客家方言和今四川省境内的湘方言。

名称衍变

四川,简称“川”或“蜀”。

历史上,诸葛亮的《隆中对》最早称四川为“天府”:“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汉代的益州包括今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天府之国”便在历代文人墨客笔下逐渐成了四川盆地的代名词。

宋朝时在今四川地区置川峡路。北宋真宗咸平年间,川峡路被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称为“川峡四路”或“四川路”,后来简称“四川”,四川由此得名。

历史沿革

古蜀时期

据考古发现,200多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早期,四川便开始有了人类活动。四川境内有已被命名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四处。距今7~8千年的时候,四川地区逐渐进入新石器时代。

商周时期,四川地区建立了两个国家:一个是在今四川中部地区,由古蜀族为中心建立的蜀国;另一个是在四川盆地东部地区,由古巴族为中心建立的巴国。杜宇王朝建立,其间蜀国的都城迁至郫邑(今郫县),随后鳖灵建立了开明王朝。

战国初(公元前316年),秦灭巴国、蜀国,当即置巴郡,郡治江州县(今重庆市江北区),两年后,置蜀郡,治所在成都,包括成都平原、川中丘陵地区、汉中盆地,大致为古蜀国范围。第三任蜀守李冰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

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年),从石牛道讨伐巴国和蜀国。秦攻占蜀国后,设蜀、汉中两郡。

汉承秦制,四川地区除巴、蜀二郡外,先后新设置了广汉郡、犍为郡、沈黎郡、越西郡、汶山郡。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以四川地区为中心设置了益州。西汉末,公孙述占据益州,国号“成家”,建都成都。

三国时期,蜀汉行政区划仍袭东汉,设州、郡、县三级。

西晋后期,永兴三年(306年),李雄在成都称帝,国号“大成”。至东晋咸康四年(338年)时,李雄侄李寿又改国号为“汉”,历史上因之合称为“成汉”。成汉是“十六国”中最早建立的国家,其全盛时疆土覆盖四川盆地及周边部分地区。东晋永和三年(347年)至隋开皇元年(581年)四川并入隋朝版图。

隋唐时期,四川地区社会安定,经济进入全盛时期,有“扬(今江南地区)一益二”之说。安史之乱时,唐玄宗曾入蜀避难。之后又有多位唐朝君主入蜀避难,如唐德宗避朱砒之乱,唐僖宗避黄巢起义。

唐朝,四川地区行政区划几经变动。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四川地区分为剑南东川、剑南西川和山南西道,合称“剑南三川”。

五代时期,王建孟知祥先后在四川地区建立起前蜀后蜀政权。

宋元时期

宋朝一级行政区划起初沿唐制称“道”,后改“道”为“路”。宋初,四川地域内有西川路、峡西路两路。北宋咸平四年(1011年)分为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此时,四川地域内就有了4个省级行政建制,合称为“川峡四路”,又称为“四川路”。

元代至元十八年(1281年)正式建制,“四川等处行中书省”,简称“四川行省”或“四川省”,省治成都。

明清时期

明朝在行省制基础上加以改革,于原四川行省区划内设三司分管行政、军事、司法。同时,在四川推行里、甲、坊、厢制度,州、县以下普遍建立里、甲,在城市建立坊、厢,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土司制度。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封第十一子朱椿为蜀王,在成都建蜀王府。

1644年,明亡,清军进占北京,清沿用明制,基本保留了明朝“四川省”的建制。顺治四年(1647年),设四川总督管辖四川。康熙初年(1662年),改明朝的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为十八个行省,四川为四川省。康熙四年(1665年),设在保宁(四川阆中)的四川军政机构全部迁入成都,开始对四川的正常管辖,省治成都府。

清雍正五年(1727年),遵义府(南宋时属川峡四路之一的夔州路,明神宗万历29年即1601年,改土归流,置遵义府)由四川省划归贵州省管辖。

辛亥革命时期,四川保路运动瓦解了清王朝在四川的省级政权。1911年11月22日,同盟会在重庆建立蜀军政府(武昌起义后第14个新建立的省级政权)。同年11月27日,成都成立大汉四川军政府,标志着清王朝在四川的政权最后瓦解。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1912年)年3月11日,成渝两地军政府合并组成统一的四川省政权—中华民国四川都督府。

民国二年(1913年),袁世凯为恢复帝制,又按其预定的“废省改道”计划,利用清王朝的道来控制地方,以道统县,把全川划为川西道上川南道下川南道川北道川东道边东道边西道7个道。

民国三年(1914年),又改川西道为西川道,上川南道为建昌道,下川南道为永宁道,川北道为嘉陵道,川东道为东川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四川军阀易帜,根据国民政府令,同年成立四川省政府。但号令不行,各防区的军阀仍各自为政。

民国十七年(1928年)裁道,改各县直隶省政府,新置成都市。民国十八年(1929年),置重庆市,随后3月22日,四川省政府在成都成立。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2月21日,国民政府明令改组四川省政府。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2月10日,四川省政府在重庆成立。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3月4日,蒋介石在讲演时称:“就四川地位而言,不仅是我们革命的一个重要地方,尤其是我们中华民族立国的根据地。”6月,国民政府在四川正式实施行政督察区制,将全川划分为18个行政督察区,四川全省行政得到统一。7月6日开始迁往成都。9月1日,四川省政府正式在成都市督院街本部办公。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0月30日国民政府决议迁都重庆。将原西康行政督察区和四川所属第十七、十八行政督察区合并,设立西康省,实行川、康分治。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迁都至重庆的国民政府颁令,将重庆由二级乙等四川省辖市升格为甲等中央院辖市,析出四川省。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9月6日,国民政府明定重庆为天都。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6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即将解放的四川地域内分设川东行署区(驻重庆黄桷垭,后迁北碚)、川南行署区(驻泸州)、川西行署区(驻成都)、川北行署区(驻南充)四个省级行署区以及西康省(驻雅安)、中央直辖的重庆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0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撤销四川省,划分为川东行署、川西行署、川南行署、川北行署4个省级行政区,4月7日,四川全境解放。1965年4月,设立渡口市。到1965年,四川省辖4个地级市(重庆市、成都市、自贡市、渡口市),12个专区,3个自治州,5个县级市,17个市辖区,181个县,3个自治县。

1997年3月14日,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撤销原重庆市。1997年6月18日,重庆直辖市政府机构正式挂牌。

1998年,设立资阳地区;撤销广安地区,设立广安市(地级);撤销达川地区,设立达州市(地级)。2000年7月,撤销眉山地区,设立眉山市(地级);撤销雅安地区,设立雅安市(地级);撤销巴中地区,设立巴中市(地级);撤销资阳地区,设立资阳市(地级)。2019、2020年,四川对全省乡镇行政区划作了大幅度调整。至此,全省共有21个地级行政区、183个县级行政区。

2014年10月,国务院批复四川天府新区成为国家级新区。2016年4月,国务院批复《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将成都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2017年3月,国务院批复成立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2019年10月,入选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2014年10月,国务院批复四川天府新区成为国家级新区。

2019-2021年,四川对全省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作了大幅度的调整改革。全省乡镇(街道)从4610个减至3101个,建制村从45447个减至26369个,社区及村民小组也进行了相应调整。这个调整改变了四川乡镇(街道)数量居全国第一。至此,全省共有21个地级行政区、183个县级行政区、3101个乡级行政区。

2023年6月18日,四川省与阿塞拜疆巴库市在成都签署建立友好省市关系备忘录。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部,地处长江上游,介于东经97°21′~108°33′(跨经度11°12′)、北纬26°03′~34°19′(跨纬度8°16′)之间,东西跨度1061.6千米,南北跨度916.5千米。全省土地面积48.6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面积的5.1%,排在新疆、西藏、内蒙古、青海之后,居全国第5位。周边同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青海、甘肃、陕西7个省(区、市)接壤。

气候

四川省气候复杂多样,且地带性和垂直变化明显。总的特点是季风气候明显,雨热同季;区域间差异显著,东部冬暖、春旱、夏热、秋雨、多云雾、少日照、生长季长,西部则寒冷、冬长、基本无夏、日照充足、降水集中、干雨季分明;气候垂直变化大,气候类型多;气象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且范围大,主要有干旱,其次是暴雨、洪涝和低温等。

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该区热量条件好,全年温暖湿润,年均温16-18℃,积温4000-6000℃,气温日差较小、年差较大,冬暖夏热,无霜期230-340天。盆地云量多、晴天少,全年日照时间较短,年日照仅1000-1400小时,比同纬度的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少600-800小时。年降雨量1000-1200毫米,50%以上集中在夏季,多夜雨。

川西南山地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区。该区全年气温较高,年均温12-20℃,日差较大、年差较小,早寒午暖,四季不明显。云量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年日照时间为2000-2600小时。降水量较少,干湿季分明,全年有7个月为旱季,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90%集中在5-10月。河谷地区受焚风影响形成干热河谷气候,山地形成立体气候。

川西北高山高原高寒气候区。该区海拔高差大,气候立体变化明显,从河谷到山脊依次出现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和永冻带。总体上以寒温带气候为主,河谷干暖,山地冷湿,冬寒夏凉,水热不足,年均温4-12℃,年降水量500-900毫米。天气晴朗,日照充足,年日照1600-2600小时。

地质

四川省境内出露的地层自元古界至新生界各系均有,层序齐全,元古界(前震旦系)构成扬子地台基底,分布于“康滇地轴”轴部,米仓山、大巴山以及川中块体的基底等地,岩石多已变质,普遍遭受重熔和混合岩化作用。震旦系主要分布于西昌、凉山、雅安、乐山等地区,其次出露于龙门山、米仓山、大巴山及川东秀山等地,火山岩及浅海沉积岩均有。古生界为扬子地台盖层,主要分布于东部地台区,为各类浅海沉积岩系;西部地槽区仅有零星分布,层序不全,陆相、海陆交替相碎肩岩,浅海相碳酸盐岩均有。偶见大山岩,大部分地区经受区域变质作用。中生界东西两都地展差异明显,其中以三叠系普遍发育,分布全省,以海相沉积为主。

四川省地质构造分为东西两都分,东部为扬子准地台区,西部为松潘一甘孜地槽褶皱系。东部地区是扬子旋回相对稳定形成的难地台,地台西侧以龙门山深断裂和金矿一-木里断裂与松潘一甘孜印支褶皱系分界,北侧以城口一房县断裂与秦岭初皱系相接,东南侧在宜宾以西以华堕山基底断裂廷仲部分为界,宜宾以东跨越省境以外与上扬子台褶带毗连,其范围主要包括四川盆地及其周围边缘山地。

四川省共有主要侵入岩体(群)358个,产出总面积约35000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6%,岩石类型齐全,以酸性、中酸性岩为主、中性岩次之。多某岩株、岩基产出,基性、超基性岩、碱性岩较少,常呈层状似层状,脉状或不规则状岩体产出。具有多旋回岩浆活动的特点,从晋宁期到喜山期均有岩浆喷发和侵入活动,其中印支、燕山两期酸性,中酸性侵入活动最为发育。宁、澄江两期次之,华力西期主要表现为基性,超基性岩的侵入和玄武岩浆的喷出,加里东期和喜山期的岩浆活动微弱,仅有少量喷出岩和岩脉形成。

地形地貌

四川省位于中国西部,地跨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云贵高原、秦巴山地、四川盆地几大地貌单元,地势西高东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最高点是西部的大雪山主峰贡嘎山,海拔高达7556米。地形复杂多样。以龙门山-大凉山一线为界,东部为四川盆地及盆缘山地,西部为川西高山高原及川西南山地。

川西南山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横断山系中段,地貌类型为中山峡谷。全区94%的面积为山地,且多为南北走向,两山夹一谷。山地海拔多在3000米左右,个别山峰超过了4000米。主要山脉有小凉山、大凉山、小相岭、锦屏山。最高峰为石棉、九龙与康定三县交界处的无名山峰,海拔高达5793米。本区东部的大凉山山地为山原地貌。山原顶部海拔为3500-4000米,北部为大风顶,南部为黄茅埂。本区中部的安宁河谷为平原,面积约960平方公里,是四川省第二大平原。

本区为青藏高原东南缘和横断山脉的一部分,地面海拔4000-4500米,分为川西北高原和川西山地两部分。川西北高原地势由西向东倾斜,分为丘状高原和高平原。丘谷相间,谷宽丘圆,排列稀疏,广布沼泽。分布在若尔盖、红原与阿坝一带的高原沼泽是中国南方地区最大的沼泽带。川西山地西北高、东南低。根据切割深浅可分为高山原和高山峡谷区。主要山脉有岷山、巴颜喀拉山、牟尼芒起山、大雪山、雀儿山、沙鲁里山。大雪山主峰贡嘎山海拔7556米,它不仅是四川第一高峰,也是世界著名高峰。

四川盆地是中国四大盆地之一,面积17万平方公里,海拔300-700米,四周为海拔1000-4000米的山地所环抱。盆地底部龙泉山以西为川西平原区,由成都平原、眉山-峨眉平原组成。其中,成都平原面积达6200平方公里,是四川省最大的平原。龙泉山以东地区为盆地丘陵地貌区。该区地貌条件差异较大,据此又可分为川中方山丘陵、川东平行岭谷区两个地貌亚区。华蓥山主峰海拔1704米,是盆地内最高峰。

地形以山地为主,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3%。其中,又以海拔1500-3000米的中低山地为主,占山地面积的96%左右。该区主要的山脉有:北东缘的米仓山、大巴山;东南缘的大娄山、七曜山、巫山;西北缘、西南缘的龙门山、邛崃山、大相岭等。区内最高峰为西部岷山主峰雪宝顶,海拔5588米。该区丘陵和平原较少,零星分布山地之间,平原在当地俗称为坝子。

水文水利

四川省河流众多,有“千河之省”之称,全省流域面积在5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2873条,以长江水系为主,可划分为10个主要水系:金沙江干流水系、雅砻江水系、大渡河水系、青衣江水系、岷江水系、沱江水系、清江水系、嘉陵江干流水系、渠江水系、乌江水系和长江干流上游水系,还有黄河支流黑、白二河,汉江、沅江等系统不完整的水系。大致可分为3个部分,西部高原河流,东部盆地长江以北河流和长江以南边缘山地的河流。西部河流源于青藏高原,如金沙江在省内的河膛有1584公里,雅砻江1571公里,大渡河1062公里,各河干流多自西北流向东南,支流则平行汇入。河流上源地势多较坦缓,河道弯曲,以下则河道顺直,只在汇入干流前形成较大的河曲。如金沙江在东经100°附近,雅砻江在101°35′附近,大渡河在103°40′附近都形成大河曲。各河弯曲系数一般较小,支流大多短小,且多和干流直交,形成羽毛状水系。

金沙江古称绳水、淹水、泸水、马湖江、纳夷江。上源通天河出自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流出青海省境的巴塘河口(直门达)后始称金沙江。金沙江干流流经青海、四川、西藏、云南等省区,全长2308千米,四川境内1584公里,河道平均比降1.17‰。流域内支流众多。流域面积大于1000平方千米的支流就有53条,其中四川境内22条。大小支流沿途注入干流构成羽状水系。金沙江在四川境内的流域面积约19.0万平方千米(含雅砻江),流域兼跨青藏高原东北部、横断山区北段、川西南山地和滇西北高原等地貌区。

四川省有水面面积大于400平方米的湖泊1043个,其中大于1半方公量的49个。水面总面积约120平方千米。水面面积最大的是川滇边界的泸沽湖,其次是邛海、马湖。

泸沽湖俗称左所海,位于川西南盐源县左所和云南省宁预县永宁之间,地处横断山脉中段,湖泊略呈北西一东南走向,南北长9.5千米,东西宽5.2千米,湖岸线长约44千米,湖泊面积50.1平方千米,集水面积247.6平方千米,最大水深105.3米,平均水深为40.3米,湖水库容量为22.52亿立方米。湖盐四周为高山环绕,分布有沼译及湖成阶地。

四川省的冰川属山岳冰川,主要分布于川西高原海拔6000米以上的极高山,有冰川200多条,冰雪覆盖面积约510平方千米。冰川储水总量210亿立方米,为全省径值总量的6.4%。

四川省地下水类型有孔隙水、裂隙水和溶洞水,总水量为715.6亿立方米。三种类型中以裂隙水最丰富,溶洞水次之,孔隙水最少,年径流(或补给)量分别为348.39、279.15和88.06亿立方米。

中国历朝历代利用新技术改进都江堰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灌溉总面积为1133.2万亩,涵盖成都、绵阳、德阳、资阳、眉山、乐山和遂宁等7市40县,肩负着灌区内2800多万人口的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的重任。

2023年2月,四川省将开工建设引大济岷、向家坝灌区一期二步、三坝水库、米市水库、黄河干流四川段防洪治理、毗河二期等6个纳入全国重点推进的重大水利工程。这6个重大水利工程项目总投资1175亿元。其中,作为四川省“一号工程”的引大济岷工程是国家重大引调水工程,建成后该工程将满足成德眉资(成都、德阳、眉山、资阳)、绵阳、遂宁、内江7市40个县(市、区)供水,受益浇灌面积达1400万亩,供水区人口约3500万。

截至2023年,四川省共有58座大型水库(含水电站);246座中型水库(含水电站)。至2023年末,四川省蓄水总量613.33亿立方米。其中,鲁班水库又名鲁班湖,位于绵阳市三台县西南鲁班镇,距离县城约41千米,为都江堰人民渠七期尾端大型囤蓄水水库,拥有“千岛之湖、蜀中泽国”“中国西部名湖”之美誉。

土壤

四川省土壤类型丰富,共有25个土类、63个亚类、137个土属、380个土种,土类和亚类数分别占全国总数的43.48%和32.60%。

赤红壤又称砖红壤性红壤,为南亚热带的代表土类。于川西南安宁河、雅砻江、金沙江等海拔1300米以下河谷,呈狭长不连续的条带状分布。土体呈暗红色或红褐色,干土层较厚。表层核粒状与核块状结构,底土较紧实,块状至棱块状结构,结构面被有胶膜,有铁锰淀积。

黄壤主要分布在盆东平行岭谷低山和海拔500~1500米的盆缘山地,盆西名山、眉山、雅安、乐山等地的老冲积台地也有分布。土壤质地较红壤轻,一般中壤至重壤。有机质及养分含量稍高,缺磷。耕地多具粘、酸、瘦、缺磷等理化特性。适种水稻、玉米、黄豆等作物和茶树、油菜、乌桕、油桐、漆树等经济植物。

黄棕壤类分布在盆边山地龙门山、大巴山、七曜山,大娄山北坡,大凉山东坡和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岷江中下游的山地。在垂直带谱中,是黄壤向棕壤或暗棕壤过渡的土类,海拔高度约1500~2000米。土壤呈褐黄色至黄棕色,中壤至重壤土,部分砾石含量较高,具有粗骨性。土壤呈酸性至微酸性反应,PH值5.0~6.7,土壤矿物质养分含量较高。由于森林覆盖好,生物富集作用和粘化作用较强,各种元素含量较高。

自然资源

四川省多年平均降水量约4889.75亿立方米。全省水资源总量约3489.7亿立方米,其中多年平均天然河川径流量2547.5亿立方米,占水资源总量的73%;上游入境水942.2亿立方米,占水资源总量的27%。地下水资源量约546.9亿立方米,可开采量115亿立方米。湖泊总蓄水量约15亿立方米,加上沼泽蓄水量,共约35亿立方米。

总的特点是总量丰富,人均水资源量高于全国,但时空分布不均,形成区域性缺水和季节性缺水;水资源以河川径流最为丰富,但径流量的季节分布不均,大多集中在6—10月,洪旱灾害时有发生;河道迂回曲折,利于农业灌溉;天然水质良好,但部分地区有污染。

2023年,四川省平均降水量897.94毫米,折合降水总量4363.49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偏少6.7%,比2022年增加6.69%。全省地表水资源量2165.41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540.01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1.38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2166.79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偏少15.5%,比2022年减少1.9%。

2021年,四川省国土面积48.6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5.1%,居全国第5位,但人均国土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全省土地利用以林草地为主,主要集中于盆周山地和西部高山高原,占总土地面积的72.22%,其中甘孜、阿坝、凉山三州地区占全省林地的60.25%、占全省草地的94.43%。湿地是“三调”新增的一级地类,主要分布在甘孜、凉山、阿坝等三州地区,占全省湿地的98%。耕地集中分布于东部盆地和低山丘陵区,凉山、南充、达州3个市(州)耕地面积较大,占全省耕地的27.68%。园地主要分布在凉山、成都、眉山等3个市(州),占全省园地的39.85%。甘孜、凉山、阿坝三州地区水域面积较大,占全省水域的33.50%。

四川省矿产种类比较齐全,矿藏资源蕴藏量极为丰富,矿产资源供应能力较强,是西部乃至全国的矿物原材料生产加工大省。拥有世界级的钒钛、锂、稀土等重要矿产资源,钛储量占全国93%、列全球第一,钒储量占全国63%、列全球第三,钒钛原料产量占全国份额65%以上。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92种(亚矿种123种),33种矿产排位进入全国同类矿产查明资源储量的前三位;天然气、钒、钛、二氧化碳气、锂矿(Li2O)等14种矿产在全国查明资源储量中排第一位,铁矿、铂族金属、稀土矿(稀土氧化物)等共10种矿产在全国查明资源储量中排第二位。

四川省保存有许多珍稀、古老的动植物种类,是中国乃至世界重要的生物基因宝库。全省有脊椎动物近1300种,约占全国总数的45%以上,兽类和鸟类约占全国的53%。其中兽类217种,鸟类625种,爬行类84种,两栖类90种,鱼类230种。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45种,占全国的39.6%,居全国之冠。据第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四川省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1387只,占全国野生大熊猫总数的74.4%,种群数量居全国第一位。有雉科鸟类20种,占全国雉科总数的40%,素有雉类乐园之称,其中有许多珍稀濒危雉类,如国家一类保护动物雉鹑、四川山鹧鹑和绿尾虹雉等。全省动物中可供经济利用的种类占50%以上,其中毛皮、革、羽用动物200余种,药用动物340余种。

四川省有高等植物1万余种,占全国总数的1/3,仅次于云南,其中苔藓植物500余种,维管束植物230余科、1620余属,蕨类植物708种,裸子植物100余种(含变种),被子植物8500余种,松、杉、柏类植物87种居全国之首。被列入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的84种,占全国的21.6%。有各类野生经济植物5500余种,其中药用植物4600多种,所产中药材占全国药材总产量的三分之一,是全国最大的中药材基地;芳香及芳香类植物300余种,是全国最大的芳香油产地;野生果类植物100余种,以猕猴桃资源最为丰富,居全国之首。野生菌类资源1291种,占全国的95%。2021年末森林覆盖率40.2%,比2020年末提高0.2个百分点。

截至2021年10月,四川省共有32处国家自然保护区,63处省级自然保护区,28处市州级自然保护区和42处县级自然保护区。

自然灾害

四川省自然灾害包括干旱、暴雨洪涝、局地强降水、大风冰雹等,四川省还是中国地质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地质灾害点多、面广,易发区总面积达47.1万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面积的97%。地质灾害易发区分布在全省21个市(州),占100%;176个县(市、区),占96%;近4000个乡镇,占86%;15000余个行政村,占40%。大量城镇、村落和基础建设工程分布在高山峡谷区,受地质灾害威胁严重。

5·12汶川地震,又称“汶川大地震”,发生于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4秒,震中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映秀镇(北纬31.0°、东经103.4°),震级为8.0级。5·12汶川地震的地震波确认共环绕了地球6圈。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以及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北至内蒙古,东至上海,西至西藏,南至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区均有震感,中国之外的泰国、越南、菲律宾和日本等国均有震感。受灾面积50万平方千米,其中,极重灾区共10个县(市),较重灾区共41个县(市),一般灾区共186个县(市),触发地质灾害达6万余处。截至2008年9月25日,5·12汶川地震共计造成69227人遇难、17923人失踪、374643人不同程度受伤、1993.03万人失去住所,受灾总人口达4625.6万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451.4亿元。5·12汶川地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灾害损失最重、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

行政区划

政区

截至2024年03月,四川省辖21个市(州)、183个县(市、区),省会成都。四川省人民政府驻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30号。

主要城市

成都市,位于四川省中部,是四川省省会、副省级城市,中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成都是古蜀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天府之国”的中心,有着世界罕见的3000年城址不迁、2500年城名不改的历史特征。1921年始设市政筹备处,1928年正式设市。成都市地处四川盆地西部、青藏高原东缘,东北与德阳市、东南与资阳市毗邻,南面与眉山市相连,西南与雅安市、西北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接壤;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2°54′~104°53′、北纬30°05′~31°26′之间。2022年,全市土地面积14335平方千米。其中,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1063.68平方千米。

2023年末常住人口2140.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3.5万人,增长0.6%。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722.9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80.5%,比上年末提高0.6个百分点。2023年末户籍人口1598.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6.7万人。

自贡市地处川南,幅员面积4381平方千米,辖四区两县和1个国家级高新区,总人口超320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6.2%,2023年GDP总值1750.47亿元。

自贡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历史的城市,红色文化和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而独特,素有“江姐故里”“千年盐都”“恐龙之乡”“中国灯城”“美食之府”等美誉蜚声中外,其中盐、龙、灯被誉为“三大绝”,龚扇、扎染、剪纸被誉为“小三绝”。

政治

人口

人口数量

2023年,四川省常住人口出生人口52.9万人,人口出生率6.32‰;死亡人口79万人,人口死亡率9.4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12‰。截至2023年年末,四川省常住人口8368.0万人,比上年末减少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978.1万人,乡村人口3389.9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9.49%,比上年末提高1.14个百分点。年末全省户籍人口9071.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9万人。

民族构成

四川省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有56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55个,世居少数民族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傈僳族、满族、纳西族、土家族、白族、布依族、傣族、壮族等14个。四川全省民族自治地方有甘孜藏族自治州(辖18个县市)、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辖13个县市)、凉山彝族自治州(辖17个县市,包括木里藏族自治县)等16个民族待遇县(区)及83个民族乡。四川省是全国最大彝族聚居区、第二大藏族聚居区和羌族聚居区。全省常住少数民族人口约568.8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约6.8%。

彝族主要分布在凉山州、乐山市、攀枝花市。藏族主要分布在甘孜州、阿坝州和凉山州木里自治县。羌族主要分布在阿坝州的茂县、汶川、理县、松潘县、黑水等县和绵阳市的北川县,其余散居于甘孜州的丹巴县、绵阳市的平武县。苗族主要分布在泸州市、宜宾市、凉山州。回族主要散居在广元市的青川县、苍溪县,广安市的武胜县,南充市的阆中市,成都市的新都区、崇州市,宜宾市,凉山州的西昌市、德昌县、会理市,阿坝州的松潘县、阿坝县及绵阳、内江、泸州、自贡等市。蒙古族主要散居在凉山州的盐源县、木里县及成都市等地。傈僳族主要散居在凉山州和攀枝花市。满族主要聚居在成都市。纳西族主要分布在凉山州的盐源县、木里县和攀枝花市的盐边县。土家族主要散居在各市、州。白族主要分布在凉山州和攀枝花市。布依族主要分布在凉山州。傣族主要分布在凉山州的会理市和攀枝花市。壮族主要分布在凉山州的宁南、木里、会东等县。

语言

四川省境内汉语方言,指通行于四川省境内的所有汉语方言,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官话方言,其主体是通常意义上狭义的四川方言,即通行于今四川省境内的汉语西南官话方言,它又称“四川话”或“四川官话”,本地区的客家人称它为“湖广话”或“四邻话”;四川境内的九寨沟方言则带有兰银官话和中原官话的特征。二是今四川省境内的客家方言。三是今四川省境内的湘方言。

四川境内的汉语方言,占主导地位是官话方言,尤其是西南官话方言,分布在除九寨沟县以外的四川省全境,包括民族杂居地区,使用人口超过一亿。其最重要的特点是古入声归阳平,这是判断地点方言是否西南官话的基本条件。此外还有保留古入声和入声读阴平、去声的地区,其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调值与西南官话的常见调值相近的,也是西南官话。

四川省境内的客家方言

四川省客家人多源自闽粤赣,但以广东为主。因此四川客家方言与广东客家方言有着较强的一致性,四川的客家话也通常被称为“广东话”或“广东腔”。四川境内客家方言分布点众多,其分布的格局是大分散、小集中。大分散是指广泛而分散地分布在全省众多的县市,小集中是指在分布地以家族、村庄、区乡等为单位的集中分布。集中分布的四川客家方言呈方言岛形态。客家方言分布在全省49个区市县,分川西、川东南、川西南和川北4个小片。

四川省境内的湘方言主要是明清两代尤其是清朝早期“湖广填四川”入川的湖南籍移民带来的。湘方言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中部、东北部,散布在沱江、涪江、嘉陵江和长江沿岸的40余个区市县。旧时四川境内的湖南话名目繁多,有“老湖广”“辰州腔”“安化腔”“永州腔”“靖州腔”“长沙话”“麻阳话”等,其中的“老湖广”还有“宝老馆话”“邵腔”“苕腔”“死湖广”多种名称。这些名称一般以原籍县名或府名为依据。入川的湖南话大致形成了三种类型:老派湘语、新派湘语和川派湘语。

四川省境内的语言资源丰富,除汉语以外,汉藏语系的诸多语言在四川都能找到样本。四川的14个世居少数民族中,除回族、满族、蒙古族外都使用本民族语言,这些民族语言主要分布在川西地区。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就处于这个区域。此区地理位置偏僻,交通极为不便,历史上不同部族和民族长期接触交往,形成了众多的语言;另一方面,这里长期以来的封闭环境,使得众多古老的民族语言得以保存,成为多种语言并存的一块宝地。据研究,这一地区“存在着近20个族群和20种语言,这些语言长期交融除了本地区使用的藏、彝、羌语和族际共同语——汉语以外,本地还零星分布着一些底层民族语言。

宗教信仰

四川省是一个宗教历史悠久、信教群众较多、宗教影响广泛的省份。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宗教齐全。截至2022年底,信教群众570余万人,教职人员77582人,有爱国宗教团体403个、宗教院校7所(峨眉山佛学院、四川藏语佛学院、色达五明佛学院、四川尼众佛学院、青城山道教学院、四川天主教神哲学院、四川神学院),开放宗教活动场所3171处。

四川是道教的发源地、发祥地,道教在四川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约在公元3世纪初,五斗米远骇改称为大师道。经过南北期时期的发展,成为正式的道教教团。西晋惠帝永兴元年(304年),李雄自称成都王,迎范长生至成都,拜丞相至东晋元帝大兴元年(318年),范长生卒,李雄又以其子范费为丞相。由于成汉政权李氏家族出自信奉天师道的赉人,尊崇道教,道教在巴蜀地区得到很大发展。隋唐时期,蜀地还出现了道教的石刻造像。唐末五代两宋时期,道教在四川进一步发展,至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官方统计在册的四川道士多达4600余人。明朝建立后,设立了管理道教教团的玄教院(1382年改道录司),在中央和地方分别设立道纪司等官员对道教进行行政管辖、道官任免、道士户籍和发放度牒等。清中叶以后道教逐渐衰落,被称为道教十大洞天之五的青城山上清宫,仅存小室三楹;号称第七洞天的峨眉山,更是为佛教一统天下,宫观道士绝迹。民国初年,国民政府宣布废除“真人”封号,割了道教与国家政权的依存关系。各地“废寺兴学”成为潮流,道教宫观和道士迅速减少。

1958年,道士自食田地全都纳入人民公社管理,1964年,四川有道士1307人,宫观79座,“文化大革命”时期四川道教停止宗教活动。1982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南宗教间题的端本观点和基本政策》,宗教工作走上了拨乱反正,坚决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道路。20世纪90年代初,四川省开放道教活动场所共42处。

东汉时期佛教传入四川,自晋以后,一些高僧相继由中原和江南地区入蜀,弘扬佛法,隋、唐、宋三代是巴蜀汉地佛教辉煌发展的时期。10世纪后半期,印度佛教大师念智弥曾到康巴地区传法,并在丹垄塘一带长期讲授《俱舍》《四座》等显密经论,念智弥最著名的弟子赛尊长期在康巴藏区传法,使原西康地区成为一个讲授藏语系佛教的中心,为藏语系佛教的形成、传播和发展,起到了先导和积聚的作用。五代两宋时期四川佛教得到官方的保护和群众的支持,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势力最大的宗教。进入元代因元朝皇帝崇尚喇嘛教,汉地佛教地位不高;而四川名士高僧在元军破蜀后大批东下,使四川出现人才空乏。清代四川各任督抚对各大丛林均给予扶持,以至于四川现今寺庙大多是康熙至乾隆年间(1662~1796年)所建。但清代四川汉区佛教保守封闭,一派暮气,没有大的发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政府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宗教制度的重大改革,佛教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1962年9月,四川省佛教协会正式成立,1966年全省有寺庙847座。“文化大革命”期间,宗教界人士成了专政对象,受到线隐迫害,各级佛教协会被迫停止活动。1980年后,四川省佛教协会和各地佛教协会先后恢复和建立。1985年,举办了四川厄众佛学院和四川藏语佛学院。

基督教于1876年由英国传教士传入四川,先后有英、美、加、德、澳、挪等国基督教30多个差会”派传教士到四川传教,经历了传入时期(1876~1898),发展时期(1899-1949),独立自主自办教会时期(1950年以后)。至1900年,先后进入四川的传教士和医生有245人,多数来自英国、美国和加拿大。《辛丑条约》签订以后,基督教会对在华传教的策略进行了调整。最为明显的措施,就是利用“庚子赔款”兴办教育。教会影响因此而迅速扩大。到1920年,各差会在四川51个城镇开辟了76个总堂。仅次于沿海广东、江苏二省。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全国性的教会团体、机构、教会学校以及沦陷区的教徒纷纷涌入四川,使四川成为全国基督教的中心,四川的基督教徒大幅度增加。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性和外省教会团体、学校迁回原地,四川基督教徒人数开始减少。

经济

综述

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纺、能源化工、先进材料、医药健康六大产业,是四川省优势产业也是主体支撑。电子信息产业是四川首个万亿级产业,四川是食品产业大省,规模居全国第三,已初步构建起基础扎实、特色鲜明的食品产业体系。此外,从产业规模看,四川已建成全球第一的钒制品生产基地、全球重要的光伏材料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钛原料加工基地,锂电、光伏等特色产业全球领先,新型电子材料等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电炉短流程炼钢行业成为全国示范。

2023年,四川省地区生产总值(GDP)60132.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056.6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21306.7亿元,增长5.0%;第三产业增加值32769.5亿元,增长7.1%。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6%、29.9%和62.5%。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0.5∶36.4∶53.1调整为10.1∶35.4∶54.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1835元,增长6.0%。

第一产业

2023年,四川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40.4万公顷,比上年减少0.9%;油料作物播种面积172.9万公顷,增长2.4%;中草药材播种面积16.9万公顷,增长6.2%;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158.3万公顷,增长2.6%。全年粮食产量3593.8万吨,比上年增长2.4%,其中,夏粮产量增长3.7%,秋粮产量增长2.2%。经济作物中,油料产量438.6万吨,增长1.1%;蔬菜及食用菌产量5417.9万吨,增长4.2%;茶叶产量42.5万吨,增长8.1%;园林水果产量1341.8万吨,增长8.3%。

2023年,成都海关累计监管出口安岳柠檬货值1.28亿元,同比增长78%。这一年,安岳柠檬出口不仅首次破亿元规模,更成为四川省首个出口破亿元的新鲜果品。主要出口到菲律宾、俄罗斯、越南、马来西亚、乌兹别克斯坦、沙特阿拉伯等12个国家。

2023年,牛出栏316.4万头,增长3.4%;羊出栏1767.3万只,下降1.4%;家禽出栏76511.9万只,下降2.0%。牛肉产量增长1.3%,羊肉产量下降1.4%,禽蛋产量增长3.2%,牛奶产量增长1.7%。

四川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油菜籽、马铃薯等15项农产品产量全国第一;截至2023年出栏生猪6600多万头,稳居全国第一。截至2024年,四川部分特色农产品、食品延续2023年以来的良好态势,鱼油、柠檬分别出口4亿元、8297.6万元,均列全国第一;鱼子酱出口2111.5万元,列全国第二;白酒出口1.2亿元,列全国第三。

第二产业

四川省是全国三大动力设备制造基地和四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一。

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纺、能源化工、先进材料、医药健康六大产业,是四川优势产业也是主体支撑。

全年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能源化工等五大支柱产业营业收入4.03万亿元,增长9.6%。数字经济总量超1.4万亿元。已组建30余个智能制造、5G、区块链、工业互联网、超高清视频等产业联盟,1299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78家省级以上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拥有176个认定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新材料首批次、软件首版次产品,保费支持4.8亿元。核电装备、重型燃机、工业级无人机等产品研制跻身全国乃至世界前列。

2023年,四川省工业增加值16705.2亿元,比上年增长5.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4.5%。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044户,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1%。

分行业看,规模以上工业41个行业大类中有25个行业增加值增长。其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9.7%,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3.4%,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10.0%,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7.9%,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2%,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2.6%。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5.4%,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5.6%;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长9.8%。 

2023年,四川省建筑业增加值4846.6亿元,比上年增长6.1%。年末具有资质等级的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10031个,实现利润总额626.7亿元,增长13.8%。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2066.7万平方米,下降13.6%;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8265.5万平方米,下降17.5%,其中住宅竣工面积11331.6万平方米,下降25.6%。

第三产业

四川省第三产业形成“商业贸易、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文体旅游”4大支柱型服务业和“科技信息服务、商务会展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川派餐饮服务、医疗康养服务、家庭社区服务”6大成长型服务业为主的“4+6”现代服务业体系。“十三五”期间,四川服务业总量超2万亿元、居中国第八;重点引进商业贸易(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城市商圈、商业综合体)、现代物流(物流枢纽和中心节点建设、知名物流企业区域总部)、金融服务(公募基金、消费金融和外资金融机构)、文体旅游(“文化+”“旅游+”“体育+”)等项目。

2023年,四川省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5684.0亿元,比上年增长8.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2004.6亿元,增长12.8%;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344.3亿元,增长12.2%;金融业增加值3997.4亿元,增长6.2%;房地产业增加值3644.2亿元,下降0.5%;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2212.0亿元,增长6.9%;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2132.9亿元,增长11.4%。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16.0%,利润总额增长64.6%。

2023年,四川省新设外商投资企业(机构)908家;外商直接投资245.2亿元,比上年增长6.5%。截至2023年末,在川落户世界500强达到381家。其中,境外世界500强达到258家。已获批准在川设立领事机构的国家达23个。全年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金额141.3亿美元,完成营业额58.5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1.1%。新增境外投资企业95家,现有备案境外投资企业共832家。全年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9574.9亿元,比上年下降4.0%。其中,出口额6033.9亿元,下降1.3%;进口额3541.0亿元,下降8.2%。全年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出口3996.2亿元,比上年下降18.6%,占全省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的41.7%;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出口3754.5亿元,增长18.8%,占全省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的39.2%。

四川省是西部地区金融机构数量最多、种类最齐全、开放程度最高的省份。

2023年末,四川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21921.0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0.6%。其中,住户存款余额71745.1亿元,增长13.3%。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04692.5亿元,增长14.9%。其中,住户贷款余额32741.4亿元,增长10.8%。

2023年末,四川省共有保险公司106家。按业务性质分,有产险公司46家,寿险公司49家,养老险公司6家,健康险公司5家;按资本国别属性分,有中资公司76家,外资公司30家。全年原保险保费收入2483.5亿元,比上年增长8.1%。其中,财产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775.9亿元,人身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1707.6亿元。全年支付各项赔款和给付974.5亿元,增长27.6%。其中,财产险(公司)赔款支出523.1亿元,增长18.9%;人身险(公司)赔付支出451.4亿元,增长39.3%。

出口退(免)税

2024年前三季度,四川税务部门累计办理出口退(免)税超192亿元、同比增长6.06%,其中为企业办理出口退税119.5亿元。

经济功能区

四川省有国家级开发区22个,其中经开区8个、高新区8个、海关特殊监管区6个;省级开发区122个。核准面积为62143公顷。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23年末,四川省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2万所,在校生1595.3万人(不含非学历教育注册学生及电大开放教育学生),教职工126.5万人,其中专任教师101.3万人。2023年末共有普通小学5119所,招生95.3万人,在校生549.1万人。普通初中3233所,招生91.2万人,在校生275.5万人。普通高中817所,招生51.1万人,在校生150.1万人。特殊教育学校138所,招生0.4万人,在校生(含附设特教班)2.0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不含技工学校)341所,招生30.0万人,在校生86.7万人。中等职业技术培训机构1890个,中等职业技术培训注册学员107.8万人次。

2023年末,共有普通高校137所,全年普通本(专)科招生69.7万人,增长3.3%;在校生216.4万人,增长5.5%;毕业生55.2万人,增长8.1%,研究生培养单位37个,招收研究生5.5万人,在校生16.7万人,毕业生4.5万人,成人高等学校12所,成人本(专)科在校生41.4万人;参加学历教育自学考试63.4万人次。

医疗卫生

2023年末,四川省医疗卫生机构75109个,其中,医院2608个(民营医院1925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71581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70.9万张,卫生技术人员74.2万人,其中,执业医师23.6万人,执业助理医师4.5万人,注册护士33.5万人。妇幼保健机构201个,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0万人,注册护士1.4万人。乡镇卫生院2762个,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3.9万人,注册护士3.5万人。全年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59018.7万人次,其中,医院26053.5万人次(民营医院4242.3万人次),基层医疗机构30852.1万人次。出院2260.1万人,其中,医院1642.2万人(民营医院377.7万人),基层医疗机构551.7万人。县域内住院率94.9%。

科技事业

2023年,四川省PCT专利申请764件;专利授权113073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33339件;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39907件,商标申请292846件,商标注册163234件;行政机关立案处理专利案件4251件,审理结案4236件,结案率99.6%;专利新增实施项目13075项,新增产值3063.1亿元;专利质押融资金额80.9亿元。

2023年,四川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2.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4.5%。科技型中小企业21003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8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20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11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50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7个;国家级众创空间78个全年共登记技术合同28395项,技术合同认定登记额1951.6亿元。完成省级科技成果登记4087项。

媒体事业

2023年末,四川省广播电视台162座,中短波转播发射台42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9.5%,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9.8%,有线广播电视实际用户918.0万户。全年出版地方报纸70种,出版量90788.0万份;出版期刊354种,出版量4685.5万册;出版图书14930种,出版量42905.0万册;录像制品41种,电子出版物207种。

中共四川省委机关报四川日报于1952年9月创刊。集团于2000年9月以四川日报社为基础组建,系省委直属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由省委委托省委宣传部代管,是以报刊出版业为主、兼营其他实业的现代传媒集团。集团现有四川日报、四川农村日报、华西都市报、华西社区报、文摘周报、金融投资报、消费质量报、家庭与生活报、四川法治报、人力资源报10报,廉政瞭望、新闻界、川商3刊,川观新闻、封面新闻等7个客户端,四川在线等8个新闻网站,华西手机报等2个手机报及百余个第三方平台账号。

文化事业

2023年末,四川省文化和旅游部门艺术表演团体47个,文化和旅游部门艺术表演场所34个,公共图书馆209个,文化馆206个,美术馆66个,综合文化站4063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试验)园区2个,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2个,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5个,国家级动漫游戏基地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5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0个,省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5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59个。共有博物馆320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173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6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14处。

体育事业

截至2021年底,全省累计建成各类体育场地27.3万余个,体育场地总面积达1.73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从2013年底的0.82平方米提高至2021年底的2.07平方米。其中,建成村级农民体育健身设施46706个,全省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设施实现全覆盖。2019年以来,年均举办县级以上全民健身赛事活动7000场(次)以上,带动各级各类体育赛事活动蓬勃开展,平均每年吸引4000万以上人次参与;年均投入中央及省级经费约1亿元,推进200个以上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年均服务群众3000万人次以上。

2023年7月28日至2023年8月8日,在成都举办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成都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

四川体育健儿在国际国内比赛中夺得世界冠军64个、亚洲冠军56个、全国冠军130个。其中,东京奥运会1金2银1铜,雅加达亚运会9金4银3铜,十三届全运会17金19银25铜,十四届全运会22金19银23铜。成功举办第18届世界警察和消防员运动会、2019年乒乓球世界杯等国际重大比赛144次、全国比赛556次,已成功申办包括2022年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2022年世界乒乓球锦标赛、2022年国际射击联合会世界杯、2024年汤姆斯杯暨尤伯杯赛、2025年世界运动会在内的世界性大型赛事,改写了西部地区从未获得国际综合性比赛举办权的历史。

2023年,四川省体育彩票销售额194.7亿元,共筹集公益金47.1亿元。年末国家级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40个,省级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72个;四川省幼儿体育基地50个;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264个。

脱贫攻坚

在2019年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认定为完成年度计划、减贫成效显著、综合评价好,获得国务院办公厅通报奖励。

2020年11月17日,宣布所有贫困县退出贫困序列。

人民生活

2023年,四川省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514元,比上年增长6.0%。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227元,比上年增加1994元,比上年增长4.6%。其中,工资性收入26228元,增长4.7%;经营净收入5250元,增长5.0%;财产净收入3508元,增长3.8%;转移净收入10240元,增长4.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9280元,增长5.9%。其中,交通通信支出增长18.4%,医疗保健支出增长14.5%,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增长14.3%。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32.8%。

2023年,四川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78元,比上年增加1306元,比上年增长7.0%。其中,工资性收入6220元,增长6.4%;经营净收入7599元,增长7.9%;财产净收入609元,下降2.9%;转移净收入5548元,增长7.6%。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7901元,增长4.1%。其中,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增长30.5%,医疗保健支出增长16.6%,交通通信支出增长15.2%。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34.1%。

2023年6月1日起,四川省婚姻登记实行“跨省通办”,不用返回原籍,可以就地办理。

社会保障

2023年末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426.3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150.1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8132.8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191.3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1584.8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1218.9万人。 2023年纳入城市低保人数51.4万人,农村低保人数358.2万人,城乡特困人员43.7万人。年末社区服务机构和设施35766个。

环保事业

2023年,四川省共办理环境违法案件2636件,办结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信访举报件6505件;完成建设项目环评审批4920个;纳入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管理13.7万余家,审批危险废物经营许可104家,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621.4万吨/年。全年组织综合性环境应急演练81次,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4起。推进16家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有序实施,纳入全省强制性清洁生产企业221家。实施1040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建设,完成1113个行政村农村环境整治。

交通

综述

四川省交通设施便利。进出川大通道48条,成都国际航空枢纽年旅客吞吐量近7500万人次,居全国第三位;货邮吞吐量达到76.7万吨,居全国第六位。成都至香港互通直达高铁列车正式开通运营,中欧班列(成渝)开行量保持中国第一位。

公路

2022年,四川省公路总里程40.5万公里,比上年末增加0.6万公里。公路密度83.1公里/百平方公里,增加1.3公里/百平方公里。公路养护里程40.45万公里,占公路总里程99.9%。四级及以上等级公路里程39.3万公里,比上年末增加0.8万公里,占公路总里程97.0%、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二级及以上里程3.2万公里,增加1442.3公里,占公路总里程7.9%、提高0.2个百分点;高速公路里程9179.7公里、增加571.4公里,其中,国家高速公路里程5431.0公里、增加96.0公里,省道高速公路里程3671.4公里、增加474.0公里,县道高速公路里程74.8公里、增加1.4公里,G108金鸡关段2.4公里。

截至2023年5月,四川综合交通建设完成投资2.7万亿元,全省综合交通线网总里程超过42万公里,其中公路总里程40.5万公里,全国第一;高速公路9179公里、全国第三。2023年末高速公路建成里程9803公里。

铁路

2022年,四川省铁路营业里程5937公里,其中高铁营业里程1390公里。铁路复线率为57.6%,电化率为87.1%。

成都东站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西侧面向城市,东临三环路,北临迎晖路,南接益都大道,是中国主要铁路枢纽之一,是中西部最大的铁路客运站之一,是集铁路、轨道交通、长途汽车、公交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于2011年5月8日开通运营,占地86.7万平方米,南北长2900米,东西宽520米,自西向东分为西广场区、主站房区和东广场区三个部分。成都东站站房面积10.8万平方米,候车大厅东西两侧外观采用“太阳神鸟归来”图形,源于三星堆文化,寓意中国铁路事业蒸蒸日上。

成都东站主要办理北京、上海、武汉、兰州、西安、重庆、贵阳、昆明等方向始发终到作业,候车面积3.6万平方米,站内设有便捷换乘流线,已购后续列车客票旅客可不出站直接到候车室等候后续列车。成都东站曾获得青年文明号、春运立功竞赛先进集体、工人先锋号、巾帼文明岗等荣誉称号。

航空

2022年,四川省航空旅客吞吐量达到100万人次以上的机场有6个,较上年无变化,按旅客吞吐量从高到低分别是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绵阳南郊机场、泸州云龙机场、西昌青山机场、宜宾五粮液机场。全年货邮吞吐量达到1000吨以上的机场7个,较上年末减少1个,按货邮吞吐量从高到低分别是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绵阳南郊机场、宜宾五粮液机场、泸州云龙机场、南充高坪机场、西昌青山机场。2023年旅客运输总量6.6亿人次,比上年增长54.2%。旅客运输周转量1842.0亿人公里,增长117.7%。截至2024年5月,四川建成进出川的大通道48条、机场17座。四川国际班列联通境外112个城市,中欧班列(成渝)累计开行3万列。

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是中国中西部最繁忙的民用机场,也是中国西南地区的航空枢纽和重要客货集散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县北部,距成都市中心约16公里,有高速公路与市区相通。2005年,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实现旅客吞吐量1389万人次,在中国大陆仅次于北京首都机场、上海浦东机场、广州白云机场,在世界机场中排名第89位。

宜宾五粮液机场由宜宾菜坝机场迁建的新机场。宜宾五粮液机场位于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宗场镇,占地5000余亩,于2012年5月获得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立项;2016年1月开工建设,2019年7月全面建成;2019年12月5日正式投入运营。

水运

2022年,四川省水运完成客运量725.8万人,比上年下降16.1%。完成旅客周转量0.9亿人公里,下降10.9%。完成货运量6049.1万吨,比上年增长12.0%。完成货物周转量275.6亿吨公里,增长4.1%。

截至2023年,四川省发布《四川省内河水运发展规划(2023—2035年)》预计至2035年,全省水路货运量年均增速为8%左右,全省水路货运量达到1650万吨,港口吞吐量达到18100万吨。预测四川省水路客运量达到航道通江达海基本建成“一横五纵多线”干支直达的内河航道网络体系,建成5条出川通道,三级及以上高等级航道里程达到2160公里,高等级航道对市级行政区的覆盖率达到57%,长江干线常年通行3000吨级以上船舶,金沙江、岷江、嘉陵江、渠江、涪江常年通行1000吨级以上船舶,沱江常年通行500吨级以上船舶,规划国家高等级航道共计2288公里,包括一级航道936公里、二级航道30公里、三级航道1322公里。

宜宾港下设宜宾港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宜宾港西南物流有限责任公司、宜宾港保税物流中心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及五家沿江港务公司等控股子公司,与上海港、重庆港、南京港实现了“信息、业务、管理”三个一体化。

宜宾港规划了4个港区和11个作业区,到2030年可达到400万TEU的通过能力。核心作业区——宜宾港志城作业区位于宜宾临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有长江上游起重吨位最大、吊装工艺先进的大件泊位,是重型装备进出川的核心通道。一期工程于2010年12月建成投运,拥有1000吨级(兼顾3000吨级)多用途泊位4个、1000吨级重件泊位1个、滚装泊位1个,设计年吞吐能力为集装箱21.5万标箱、件杂190万吨、重载滚装10万辆;仓储面积7.5万平方米;川江航道等级为三级,最低维护水深2.9米,常年可开行328T集装箱船舶(5000吨级)。拥有国家临时开放口岸、进境粮食指定口岸,与后方综合保税区实现了港区联动,参与建设了长江上游成宜国际物流港、川桂国际产能合作产业园项目等区域合作项目。

泸州港地处长江上游与川渝滇黔结合部,是四川第一大港、天府首港、全国36个内河主要港口之一;是长江黄金水道、西部陆海新通道、泛亚铁路和中欧班列的重要枢纽之一,拥有云贵川最便捷的出海通道;是四川第一家水运开放口岸、第一批进境粮食指定口岸、进口肉类指定监管场地;是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泸州港秉承港口发展“一盘棋”、物流贸易“一张网”的思路,充分发挥铁公水多式联运特色优势和多通道纽带作用,大力优化内联外通渠道,着力提升物流服务品质,立足全川、融入双圈、联动滇黔、辐射全域、畅达全球,全力服务川货出川出海,奋力打造长江上游航运贸易枢纽港。正因如此,泸州被列为四川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

泸州港总占地面积约1000亩,可利用岸线643米,现已建成3000吨级兼顾5000吨级直立框架式泊位6个,堆场面积约40万平米,设计年吞吐能力集装箱25.5万标箱、重件杂货176万吨,吊装单件货物最大可达120吨。海关口岸监管、查验设施完备,通关便捷,已成为多式联运特色鲜明的长江上游重要港口。

公共交通

截至2022年末,四川省拥有公共汽车3.4万辆,比上年末增长1.6%。其中,纯电动车1.6万辆、增长28.3%,占比48.1%、增长10.0%。拥有巡游出租汽车4.6万辆,下降0.4%。拥有轨道交通配属车辆4622辆,与上年持平。

截至2024年9月,四川省成都轨道交通建设获批947公里(含地铁692公里,市域铁路216公里,有轨电车39公里),已开通运营640.415公里(含有轨电车),在建263.67公里(含成眉线、成德线)。

管道运输

四川省境内管道主要有川气东送管道工程,用于输送四川盆地天然气。另川气东送二线川渝鄂段项目工程计划于2022年12月开工建设,预计2024年建成投产,全长1576千米,设计年输气量达200亿立方米,包括1条干线和12条支线。

文化

综述

四川省历史文化悠久,为中国道教发源地之一,古蜀文明发祥地,全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地,蜀锦、四川皮影戏等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四川盐业文化,酒文化源远流长;三国文化,红军文化,巴人文化精彩纷呈;特别是以三星堆、金沙遗址为代表的古蜀文明璀璨而神秘,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6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14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15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132项。

饮食

川菜,是中国汉族传统的四大菜之一、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中华料理集大成者。历来享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之美誉,受到广大美食爱好者的喜爱。川菜取材广泛,调味多变,菜式多样,口味清鲜,醇浓并重,以善用麻辣调味著称,并以别具一格的烹调方法和浓郁的地方风味闻名,融会了东南西北各方的特点,博采众家之长,善于吸收和创新。川菜代表菜品有鱼香肉丝、宫保鸡丁、水煮肉片、夫妻肺片、麻婆豆腐、回锅肉、泡椒凤爪、灯影牛肉、口水鸡、香辣虾、麻辣鸡块、重庆火锅、鸡豆花、板栗烧鸡、辣子鸡等。

古蔺麻辣鸡始创于民国,创始人系蔺人聂墩墩(聂向全)。因古蔺属于四川盆地周边山区,山高坡陡产有优质土鸡,加之当时古蔺人多以体力劳动为主,食品口味偏重,因此聂墩墩以重麻重辣创造出了这道奇特菜品。后来古蔺麻辣鸡已经由原来源头分支出了很多流派,有以中草药味更浓的,沾着佐料吃的传统改进型麻辣鸡,也有只清煮,最后以佐料拌好,码上两三个小时的“白砍鸡”,还有在佐料中加入大量鸡汤,将鸡肉用木棒砸出鸡油,再充分浸泡而成的“棒棒鸡”。

灯影牛肉是川菜中麻辣味浓厚的冷菜名肴,它和郫县豆瓣、涪陵榨菜、永川豆豉并称为“四大特产”。因其牛肉薄如纸片、入口化渣、可透灯影而得此美名。灯影牛肉的制作过程包括宰牛、剔骨、选肉、片肉、浸泡、烘烤、汽蒸、化渣、混拌、配料、包装等步骤,加工时将筋膜剔尽,牛肉片万万不可切得太厚;牛肉不沾生水,净肉块切成半斤一块,放在案板上用锋利薄刀将肉片成半透明薄片。

相传宫保鸡丁是清代四川总督丁宝桢所创,因其为丁宝桢最喜食的菜肴而得名。丁宝桢是清咸丰三年(1853年)进士,历任山东巡抚、四川总督等职。曾加封“太子少保”衔,人称“丁宫保”。据传,有一次,成都士绅宴请总督,菜中有用青椒炒鸡了一菜,颇获其意,因询其名,属下为讨好丁宝桢,故答曰:此菜专为宫保大人所作,当以“宫保鸡丁”名之。由此,宫保鸡丁即开始流传于肆市。后经川厨高手改进,使用油酥花仁和干辣椒节,调成荔枝味。成为川菜中知名度最高的菜肴之一。并以发展为宫保系列菜。其特点是色泽棕红,散籽亮油,辣香酸甜,滑嫩爽口。

习俗

在四川“千龙千狮闹新春欢欢喜喜过大年”,已成为四川人民的传统,也孕育出泸州雨坛彩龙、青白江小金龙、船山桃子龙、高台狮舞、安仁板凳龙等特色龙狮。

在成都,人们会在每年大年初七(人日)来到杜甫草堂,以一枝梅花祭拜“诗圣”杜甫。其渊源,是源于杜甫与高适的友谊,当年杜甫漫游时,曾与李白和高适两位大诗人相遇,结下真挚的友谊。从宋代起,每年文人墨客纷纷来到草堂祭拜“诗圣”杜甫。明清时期,这一祭拜活动流传更广。据史料记载,明初蜀王朱椿就开祭祀杜甫之先河。到了清咸丰年间,时任四川学政的何绍基在初七人日这天走进草堂,题就“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对联,更使“人日游草堂”的习俗成为成都人的一项重要文化生活。

达州市达川区安仁板凳龙,是一种以板凳为道具,模拟出龙飞翻舞的盛景。安仁板凳龙通常由三个剽悍男子表演,即一条板凳龙三人舞,寓意“三阳开泰”。表演时前面二人各执一条板凳腿,后面一人双手执两条腿,按照规定套路,和着鼓点,有规律、有节奏地舞出各种花样。追、赶、跑、跳、翻、滚、蹿、爬……安仁板凳龙表演时可以单条龙舞,也可以多条龙舞。表演者在不停地奔跑中,舞动手中的板凳龙,不断变换队形和姿势,舞出“龙戏水”“龙抢宝”“龙配凤”等十多套花样。2007年被列入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四川达州,人们对唐代著名诗人元稹的怀念,则化为景象壮观的元九登高节,沿袭千年。相传公元815年,元稹贬谪通州(今达州)任司马。初到任时,这里地僻人稀,蛇虫当道。元稹励精图治,清正廉洁,为当地百姓干了不少好事。3年后他调任河南,离任当天恰逢正月初九,全城父老登上城南翠屏山和城北凤凰山送别、依依不舍。从此,达州留下元九登高的传统习俗。后来,元九登高便成为人们祭天祈福、期待一扫去岁颓势、迎来新年万事畅达的独特方式。

坐茶铺是成都人从宋代开始的生活方式,一是茶,二是坐,合起来就是坐茶铺。老成都的茶铺众生百态,雅俗皆有,活灵活现地把成都人的生活浓缩在随处可见的茶铺里。老成都人是把坐茶铺塑造成了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并且演化成成都文化的一张标签。

年画

四川绵竹有“中国年画之乡”的美誉,绵竹年画更是与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山东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齐名,并称为“中国四大年画”。绵竹年画始于宋代,盛于明清,以木版刻印、手工彩绘为特色,又称绵竹木版年画。年画内容以吉祥喜庆、民间传说、乡土生活等为主,构图丰富夸张、色彩鲜艳明快,具有鲜明的农耕文化特色。2006年,绵竹年画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音乐

四川民歌历史悠久,体裁多样、题材广泛,尤其汉族民歌更是丰富多彩、数量庞大。四川汉族民歌的诞生与繁盛期都处于传播媒介较为单一、社交活动范围有限的农业社会时期, 四川四周多山、平原多水,使得人与人交流有所不便。但热爱交流是人的天性,有人唱给爱人、同伴听,无人就唱给自然甚至自己听。每次小规模的劳作、生产、仪式活动中都有歌声作为主要的交流媒介。在古代,四川汉族民歌中有在唐代流传的《竹枝调》,唐代白居易诗云“唱到竹枝声咽处,寒猿暗鸟一时啼。 ”

从田野调查与现有文本收集的四川汉民歌研究来看,四川汉民歌大体可分为山歌、小调、号子、仪式歌曲。 四川汉民族的山歌主要分布区在川东、川北地区,从演唱风格与旋律音程上分析,一般可分为高腔山歌与平腔山歌。高腔演唱时真假声结合,高音处以假声为主,旋律音程起伏大,多以大跳为主,如宜宾山歌《槐花几时开》。高腔直接影响到川剧的演唱风格,它和“弋阳腔” 的结合使川剧意义中的“高腔 ”成为五大声腔之一。

舞蹈

翻山铰子发源于川东北平昌县西兴、龙岗一带,流传于大巴山区达州市、巴中市、南充市所辖部分县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据传,它是由清咸丰年间达县石桥镇的民间艺人冯白仁首创的,历经五代传承,迄今已有150多年历史了。据《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四川卷》记载,四川传统民间舞有39种85个节目,翻山铰子就是其中之一。翻山铰子的表演,艺人称作“刷饺子“,一般以单人表演为主,以后发展了双人、三人和四人等多种表演形式。在唢呐和锣鼓的伴奏声中,铰子手(表演者)合着节拍,挥动双铰,不时放长或收短铰上所系的绳子,忽而甩过头顶,忽而绕过腰腿翻旋飞转,在各个不同部位击打,展现出种种优美的舞姿和造型。

刺绣

蜀绣又称川绣,起源于川西民间,因地缘关系而得名,古代川西平原盛产蚕,故称“蜀国”。蜀绣与苏绣、湘绣、粤绣齐名,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是在丝绸或其他织物上采用蚕丝线绣出花纹图案的中国传统工艺。《史记》载,春秋时蜀地把丝织品、麻织品运往秦国都城雍进行贸易,至两晋时,刺绣品已成为蜀地特产。蜀绣随着蜀地丝织业的发达而发展起来,汉末三国时期蜀绣产品为官府所控制。隋唐后,随着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织绣品需求剧增,蜀绣在此情势下得以迅速发展,达到历史上的高峰。明清两代,除闺阁女红外,四川又出现了许多专业刺绣人员和小型刺绣作坊。到1925年前后,仅成都就有刺绣从业人员一千多人,店铺六十余家。20世纪50年代,蜀绣遍布四川民间。70年代末,川西农村几乎是“家家女红,户户针工”,刺绣从业人员达四五千人之多。蜀绣技艺以针法见长,共有12大类、122种。

蜀绣以本地织造的红、绿等色缎和散线为原料,各种针法交错使用,施针严谨,用线工整稳重,设色典雅,既长于刺绣花、鸟、虫、鱼等细腻而生动的图像,又善于表现山水磅礴的气势。受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地方文化艺术等因素的影响,蜀绣在长期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严谨细腻、光亮平整、构图疏朗、浑厚圆润、色彩明快的独特风格。2006,蜀绣被列为(第一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川酒文化

川酒可考的历史,可上溯至3000多年前传说中的古蜀国蚕丛、鱼凫时代。在广汉三星堆遗址发现的大量酒器,证明此时蜀人酿酒技术已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秦汉时期,巴蜀地区的酿酒业有了较大发展,东汉画像砖上出现了形象的制酒图,直观的告诉人们此时巴蜀地区已有较大型的酿酒作坊,并且更为先进的酒——蒸馏酒也已问世。西汉时巴蜀城邑除酿酒作坊外,还出现了与之配套的批发酒的商铺和零售的小店。川酒历史源远流长,它不可复制、不可再生,极大地丰富了酒本身的文化内涵,增强了品牌的价值,使川酒在激烈的酒类产品市场竞争中获得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清康熙年间,著名酿酒师朱煜于四川绵竹城西开创了“天益老号”酒作坊,酿制出新一代绵竹大曲,风靡全川乃至全国。1915年,泸州老窖一举荣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一等金奖。

川盐文化

川盐的历史可追溯到战国时期。远古,蜀地海远,蜀道艰险,海盐入蜀困难。李冰在入川治水中,发现地下盐卤,于是,人们开挖大口井,采取地下盐卤。由于长期大量开采导致浅层卤水枯竭,而继续加深大浅口井又困难重重,至1000多年之后的北宋庆历年间,蜀盐产量逐年下降,加之朝廷盐政紧缩,官商勾结,盐帮垄断,致使盐价飞涨,造成百姓食盐危机。蜀中遂州大英乡民为了生存而急中生智,发明了一种新的凿井方式——冲击式顿钻凿井法,此法凿出的盐井井口小而深,被称为“卓筒井”。北宋苏轼的杂记对四川首创的卓筒井有所记载,“用圆刀凿山如斗大,深者至数十丈则咸泉自上”。

遂宁市大英县卓筒井被誉为中国盐业史上的活化石。英国著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博士在英国出版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撰述——“卓筒井开了机械钻井的先河”,堪称为“世界钻井之父”,它加速了人类文明历史的进程,加快了整个人类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促使了现代石油化工、航空、汽车、电力等多种工业的兴起,与火药、造纸、印刷术、指南针一样,对人类文明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被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井盐深钻汲制技艺”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卓筒井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古迹

四川是中国境内人类活动较早、古代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留下了灿若星辰的珍贵遗迹。截至2023年4月,中国共有505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四川占有262处,位居全国第六,另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14处。

1986年,三星堆遗址“一醒惊天下”,展示3000多年前的三星堆已具有发达的青铜文明,是中华文明的耀眼明珠。2020年10月,三星堆遗址“再醒惊天下”,进一步丰富古蜀文明内涵。截至2022年11月,该地新发现祭祀坑6座,出土编号文物17000余件,其中完整器物4800余件,包括顶尊曲身鸟足铜神像、兽托顶尊跪坐铜人像、龟背形网格状器、铜神坛、铜神兽、鸟形金饰片、金面具等重要器物。它深化了关于古蜀文明祭祀场景、祭祀体系的研究,弥补了既往研究中的缺陷与空白,进一步实证与阐释“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之基本认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3年10月,四川省登记非遗资源8098项,其中7000余项已纳入各级非遗代表性名录。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8项(全国共43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3项、省级1132项,共认定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05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062人。拥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1个——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全国首批12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之一),认定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6个。设立国家级传统工艺工作站2个、省级传统工艺工作站3个,23个项目入选国家首批传统工艺振兴目录,88个项目入选四川省首批传统工艺振兴目录。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永久落户成都,连续举办七届。

川剧是中国戏曲宝库中的一颗光彩照人的明珠。它历史悠久,保存了不少优秀的传统剧目、丰富的乐曲与精湛的表演艺术。2006年5月20日,川剧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川剧流行于四川省、重庆市及云南省、贵州省、湖北省的部分地区,是中国西南部影响最大的地方剧种。它主要有高腔、胡琴、弹戏、昆曲、灯调五种声腔,也是明末清初以来中国戏曲声腔剧种演变历史的一个缩影。

明末清初,昆曲、弋阳腔、青阳腔、陕西梆子、湖北汉调、徽调等声腔流入四川,乾隆、嘉庆年间与当地的薅秧调、川江号子、地方小调、宗教音乐等逐渐融合,基本完成了外来声腔“四川化”的演变过程。辛亥革命前后,高腔、昆曲、胡琴、弹戏及四川本土的灯戏在同台演出过程中融为一体,形成“五腔共和”的川剧,一直延续。

特产

郫县豆瓣是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特产,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郫县豆瓣是一种汉族传统调味品,它在选材与工艺上独树一帜,香味醇厚却未加一点香料,色泽油润却未加任何油脂,全靠精细的加工技术和原料的优良而达到色、香、味俱佳的标准,具有辣味重、鲜红油润、辣椒块大、回味香甜的特点,是川味食谱中常用的调味佳品,有“川菜灵魂”之称。

大竹香椿香椿又名香椿芽、香桩头、大红椿树、椿天、春苗、虎目树等,《夏书》称香椿为杶,《集韵》作櫄,《左传》作槆,属楝科,落叶乔木,雌雄异株,原产于中国。大竹香椿品种齐全,种植体系趋于完善。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经30多年来的开发、发展,已形成以“巴山红”香椿为主体,涵盖红香椿、红叶椿、黑油椿、褐香椿、红油椿、青油椿、红芽绿香椿、薹椿等种植、繁育体系。其中红香椿芽薹及复叶柄粗壮,脆嫩、多汁、少渣、味甜,香味浓郁,无苦涩味。每100克鲜香椿芽含糖4.32%、蛋白质8.17%、脂肪9.03%、维生素C 73.3毫克。品质上等,生食、炒食、油炸及腌制均适宜,味道纯正,按品质质量指标品评为第一位。

松潘贝母(简称松贝)属于川贝的一种,松潘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松贝又叫尖贝、岷贝,松贝喜冷凉湿润气候,耐寒,忌炎热干燥。松潘地处高原,气候冷凉、光照充足,“松贝”是松潘地道中药材之一,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名贵地道珍稀药材品种之一,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药膳保健食用价值。

广元核桃饼松脆酥香,色泽金黄,老少皆宜是广元的传统小吃之一。广元核桃饼的做法是选用上等核桃仁,再加适量的芝麻磨成浆状,在发酵面上涂上辣椒、食盐或白糖(甜饼)等,做成圆饼,放人炉中烤熟即成核桃饼。若擀成薄片烘烤,称为“薄脆”。其特点是松脆酥香,色泽金黄,饼圆形佳,十分可口。

石孔贡米原名“油香米”“黄金米”,浸白色,仅产于四川省蓬安县石孔乡玉皇村(又名开山坪)。油香米的特点是清香可口,似硬却软,似糯不粘,外香入鼻,内香入腹。传说,早年用油香米放蒸笼内蒸干饭,上气后,揭开笼盖,香气四溢,隔两三间屋可闻其香。

传统村落

截至2023年4月,四川省有成都市青白江区姚渡镇光明村等1165个村落被列入传统村落名录。

地区象征

太阳神鸟金饰2001年出土于成都金沙遗址。这枚圆形黄金饰品薄如蝉翼,灵动传神,犹如一幅现代剪纸。其图案采用镂空方式表现,内外分两层,内层周围等距分布12条旋转的齿状光芒,象征太阳;外层由4只鸟首足相接,呈逆时针飞翔。

太阳神鸟金饰以砂金加工而成,外径12.53厘米,内径5.29厘米,厚度0.02厘米,重量约20克,含金量却达到94.2%。据专家推测,从它的工艺技巧来看其制作过程至少经过了热锻、锤揲、剪切、錾刻、模冲、刻镂等多道工序。

风景名胜

综述

四川省旅游资源具有数量多、类型全、分布广、品位高的特点,截至2021年底,四川省拥有世界遗产5处,其中世界自然遗产3处(九寨沟、黄龙、大熊猫栖息地),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1处(峨眉山—乐山大佛),世界文化遗产1处(青城山—都江堰)。列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的保护区有4处(九寨沟、黄龙、卧龙、稻城亚丁)。

有“中国旅游胜地40佳”5处(峨眉山、九寨沟—黄龙、蜀南竹海、乐山大佛、自贡恐龙博物馆)。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1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8座。全省有A级旅游景区804家,其中5A级旅游景区17家。2021年末全省自然保护区165个,面积8.03万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6.5%,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2个。全省有湿地公园55个,其中国家级湿地公园(含试点)29个。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5处、省级风景名胜区79处。全省森林公园有137处,总面积232.48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78%,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44处,森林公园总数列全国前十位。在省内发现地质遗迹220余处,有世界级地质公园3处、国家级地质公园19处。

重要景点

对外交流

友好城市

截至2024年6月,四川省与40个州、省、大区建立国际友城关系。

领事机构

截至2024年6月,获批在川设立领事机构的国家达15个,分别是德国、韩国、泰国、法国、新加坡、巴基斯坦、澳大利亚、以色列、波兰、奥地利、尼泊尔、西班牙、智利、土耳其、巴西。已开馆的领事机构15家。

著名人物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